English

“这样的好戏,我们爱看”

1998-02-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新年伊始,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携话剧《虎踞钟山》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话剧90年新剧目汇演,为冬日的京城增添了一个热门话题。

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思考

话剧《虎踞钟山》表现的是建国初期我军创办军校的一段史实,其中反映的刘伯承元帅的建军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不少观众都很欣赏《虎踞钟山》这一以史为鉴的深刻内涵。农业部一位中年干部说,当年刘帅在南京创建军校是适应当时从战争转入和平的需要,现在我们军队再次面临重大的转折,而党中央为此提出的战略目标与前辈领导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真是英雄所见相同呀。中科院的一位研究人员说:“这出戏最让我感动的是以刘帅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知识的尊重。时至今日,还有些人不懂得知识的重要。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一支军队,不具备先进的军事技术,就会打败仗。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老一辈革命家首先想到要建军校,这太让人敬佩了!”经贸委的一位女同志对此也颇有感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不仅仅是军队,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否则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一位军人的妻子对此有更多的了解:“合格的现代军人,绝不是傻大粗,而是具备很高素质的,这正是我们军队战无不胜的重要条件。”

《虎踞钟山》中刘帅关于南京城政权更替的一段话,给观众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国防大学的一位军官说:“这段话是刘帅让崔保山以史鉴今,而对现在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他加重了语气,“居安思危是以血的代价得出的历史经验。”总政歌剧团的刘星副团长说,“虎”踞钟山了,高枕无忧,则重蹈前人覆辙;居安思危,则能警钟长鸣。这就是《虎踞钟山》所警示我们的。

高尚的人格打动观众心灵

记者所采访的观众,无不为剧中刘帅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一位姓高的战士说:“高官不作,名利不贪,是刘帅最令人敬佩之处。”一位中学老师说:“刘帅为了国家和军队的将来,为了中华民族能昂首立足于世界民族的前列,心甘情愿默默无闻地办军校,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位从事美术工作的男同志从舞台美术的角度谈了感受:“刘帅屋中那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暗示着主人的高大形象;而书架中数不清的书,好像也在告诉观众,书的主人就是一本值得学习的好书。”

剧中刘帅离开军校时,有一场感人肺腑的“吻军旗”的戏,把刘帅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军队的爱,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给观众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们深深体会到,正是这种爱,使刘帅选择了“苦差中的苦差”———办军校;也是这种爱,使他不徇私情严格甚至是严厉地要求自己的爱将;还是这种爱,使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被自己打败的人来教自己。刘帅的虚怀若谷、高屋建瓴,都在这深情的一吻中找到了根据,真可谓点睛之笔。

对剧中的其他人物,观众也认为各有千秋。一位离休的老军人说:“刚解放的时候,我也有过崔保山那样居功自傲的情绪,是在领导和同志的帮助下,才提高了觉悟。戏里演的虽然是刘帅在南京的事,可我觉得就像在写我的过去。”有些观众对长年跟随刘伯承的甘有根最终认为自己的位置不在军校而在农村的一段话报以会心的微笑。一位下岗工人的话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都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好戏,我们爱看

元月15日,雪后初晴的北京达到了入冬以来的最低气温,但黄寺礼堂内却座无虚席,全无一丝寒意。《虎踞钟山》正在这里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们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记者旁边的两位观众巴掌拍得格外起劲。一个说:“看到报上介绍,慕名而来,果然不虚此行。”另一个说:“我是当完成政治任务才来的,没想到这么棒。这样的好戏,别说发票,就是买票我也会来看。”剧场中的观众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中科院的李春芳说:“今天舞台上不是在作戏,而是在展现一段历史。虽然不少人物是虚构的,却真挚朴实,好像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从他们嘴里说出的话,具有说服力,能打动人。”有观众说,编剧想告诉观众的道理,没有游离于剧情,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随着剧情的发展,一点一滴非常自然地注进了观众心里。或者说,观众是主动接受了剧作者的“说教”。一位话剧迷深有感触地说:“有的话剧看完就完了,什么也没留下,而这部戏却让人思索。现在都说话剧没人看,其实,像《虎踞钟山》这样的好戏,我们爱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